3月9日,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他指出,知識產權目前正進入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內在要求。此外,知識產權十四五專項規劃已經列為重點專項規劃,正在積極制定中,將于年中經國務院批準后對外發布。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何志敏
我國專利、商標等質量還需持續提高
何志敏告訴記者,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劃的主題,這也必然要求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從目前發展狀況看,我們早已是知識產權數量大國,專利申請量、商標注冊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了,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專利、商標等的質量還需要持續提高。”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指引(2021)》(下簡稱《工作指引》)。《工作指引》要求,強化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標桿引領,主要圍繞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持續推動“十四五”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實施落實,因地制宜設置地方“十四五”指標體系,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等重點任務。
何謂知識產權的“質量”?何志敏告訴記者,其衡量標準即是發明專利的高價值和中國品牌的影響力。“知識產權發展到今天,也應該進入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新階段了。”
何志敏指出,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5方面20個主要指標中,專門為知識產權設置了一項關鍵性指標(即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作為衡量“創新驅動”的產出指標,充分說明黨中央對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重要性的高度重視。
知識產權十四五專項規劃已列為重點,正積極制定中
記者注意到,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不少地方都有體現。何志敏指出,在“創新驅動”方面專門為知識產權設置了一節,要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知識產權運用。
“舉個例子,在促進經濟發展國內大循環方面,提出要發展中國品牌,這就與高價值商標緊密相關。當商標的運用實現了足夠的商業價值,實際上就促進了品牌的影響力。又比如,在農業發展方面,提出要大力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這是在實現全面脫貧之后,通過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非常有效的長效舉措。我國有非常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而發展地理標志產業,對于促進經濟實力比較薄弱地區的發展,意義更加重大。”
何志敏向記者透露,知識產權十四五專項規劃已經列為重點專項規劃,正在積極制定中,將于年中經國務院批準后對外發布。何志敏介紹說,這份專項規劃將圍繞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關鍵問題進行展開,重點在實行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知識產權有效運用兩大方面,對涉及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其他方面也都將提出具體的措施。
針對惡意搶注商標行為,將出臺專項懲治行動方案
2018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國家知識產權局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知識產權(專利)領域嚴重失信主體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決定對知識產權(專利)領域嚴重失信主體開展聯合懲戒。
這份備忘錄不僅建立了知識產權侵權失信行為“黑名單”制度,更明確了知識產權(專利)領域失信行為的具體判斷標準。何志敏指出,備忘錄出臺后,對專利領域非正常申請起到了較好的規范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部署專利非正常申請的專項整治行動,各地知識產權部門正在進行核查和處理。
記者獲悉,國家知識產權局1月27日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下簡稱《通知》)特別提到,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予以從嚴打擊、從嚴處置。
“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將知識產權的高質量申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何志敏透露說,對于專利非正常申請行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后續還會有更大力度的打擊措施。
對于商標惡意搶注行為這個頑疾,社會各界深惡痛絕。何志敏對此表示,商標法已經明確了誠實信用原則,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了持續的打擊,日前集中駁回了一批惡意搶注的商標申請,并對相關申請人和代理機構的進行了曝光。下一步,將出臺專項懲治行動方案,依法研究商標領域失信的具體表現,建立失信“黑名單”制度,出重拳和組合拳對商標惡意搶注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要讓惡意搶注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對不良行為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何志敏認為,對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除了要加強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外,還應該通過行業自律、仲裁調解、誠信體系建設等措施,形成大保護格局。
“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就是知識產權誠信體系的建設。”何志敏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旦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好了,知識產權失信行為就會被遏制在一個非常低的程度。此外,對于商標領域的失信行為,一是政府會堅決打擊;二是正在研究納入到社會誠信體系的具體措施。
“今天的知識產權工作,都是在圍繞高質量發展、支撐高質量發展來開展的。”何志敏說。
5倍懲罰性賠償數值是全世界最高水平
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重新組建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現了商標、專利、原產地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集中管理。據中新社報道,國家知識產權局重組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曾表示,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重組后成為世界第一大知識產權局。
何志敏說,目前知識產權的管理已經實現了相對集中,商標、專利、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已經一體化,曾經“分散”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知識產權工作效能因此得到了提升。總體上,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特別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從民法典到商標法、專利法以及正在修改中的著作權法都明確了5倍的懲罰性賠償規定。而5倍賠償這個數值,已經是全世界的最高水平。
何志敏表示,無論是國家的重視程度、制度建設,還是工作推進、社會共識,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較高水平,但在行政執法層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現在地方知識產權工作存在一些新情況。”何志敏表示,隨著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主體下沉到了區縣一級,當前基層知識產權執法能力存在三個新問題。第一、執法力量相對薄弱。過去專利領域執法在省級,后來擴展到了設區市,現在則下沉到了區縣,并以區縣市場監管部門為主。總體上看,區縣市場監管部門中,知識產權執法人員數量不足問題比較突出。
第二、執法水平有待提高。區縣知識產權執法隊伍的執法水平達不到“嚴保護”的要求,涉及專利、植物新品種、技術秘密、軟件著作權等技術含量高的知識產權,執法者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積累,這對執法者的能力水平要求非常高。目前來看,基層的執法力量總體上還不太適應這個要求。
第三、執法條件保障不足。知識產權執法需要專門的設施和條件來保證,比如需要建立知識產權信息查詢分析系統,目前大多數區縣級市場監管部門不具備這個條件,需要增加投入加以保障。
何志敏表示,為了解決上述困難,國家知識產權局已開展了很多工作積極應對,比如出臺了專利和商標侵權標準,強化對地方執法的業務指導,對基層執法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臺等。
“要完成這些工作還需要一些時間,但總體來說,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無論是司法保護、行政執法,還是行業自律、保護意識,都在不斷加強,這都是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