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慧視點
發布時間:2019-08-21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劉先生的燕語堂湯包店
今年5月份,江蘇人劉先生將其在武漢的“燕語堂”湯包店關門,貼了一張歇業通知稱,獨生女兒面臨高考,決定暫停營業二個月,回去陪考。湯包店隨著這張告示走紅網絡,數千萬網友圍觀、評論、點贊,表示被這份歇業通知背后的父女情感動,不少食客慕名而來。
18日,劉先生向長江日報記者解釋,他曾專門前往天津和南京學習小籠包和湯包制作手藝,在2016年注冊營業執照后開業,“燕語堂”的店名頗費了一番心思。
他取了20多個名字作為備選,注冊的時候發現有些名字別人已經注冊了。“后來想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就定了‘燕語堂’,希望我家的包子能讓每一戶人家都能品嘗到。”
8月15日,劉先生和妻子陪同女兒一起千里赴京,把女兒送入北大校園。
出發前一天接到的一通電話,讓他一路上心里犯嘀咕。“一個自稱是律師的人打電話,說我的店名‘燕語堂’侵犯了山東一家公司的商標,讓我三天之內改名字,不然就要發律師函,起訴我。”
劉先生向長江日報記者回憶,最近兩三個月不斷有陌生號碼來電,自稱是商標注冊代理公司,詢問他是否要將“燕語堂”注冊成商標,他當時認為自己經營的不過是一家小店,還沒有規范化,沒有必要注冊商標,就沒有理會。
8月初,劉先生再次接到代理公司的電話,說“燕語堂”已經被其他公司注冊商標,“他們讓我交錢,差不多都是開價6500元左右,就可以向相關部門申請讓對方的商標無效,但不保證成功。我還是沒理,幾天后就接到了那個律師的電話。”劉先生表示。
劉先生通過朋友,在網上查詢發現山東確實有一家公司注冊了“燕語堂”商標,是今年7月份注冊成功的。“現在這些代理公司打電話更頻繁了,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打電話來游說,讓我交錢免災。”
長江日報記者在相關網站查詢,山東一家公司確實在2012年和2019年注冊了“燕語堂”餐飲類商標,專用權期限至2029年,商標涉及范圍包括餐飲、養老院、托兒所、野營設施、動物寄養等領域。
就此,長江日報記者咨詢了所律師鄭學知,他介紹,商標所有者與字號經營者侵權糾紛很常見,具體處理結果卻不一定相同,具體要考量雙方商標和字號實際使用情況。
鄭學知說,馳名商標被其他經營者以同樣的字號經營,馳名商標對此進行索賠的情況公眾比較熟知。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該商標在部分城市經營,在一定區域知名度很廣,其他城市的小規模經營者雖然通過注冊營業執照取得了字號,但在經營過程中容易讓消費者對兩者產生混淆,商標所有者進行被侵權舉證后,有權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停止使用字號。
“近些年,有些企業會注冊多個商標并不實際經營,然后向眾多使用了同樣字眼字號的經營者索賠謀利,對這種情況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并不鼓勵,并且有相關法律限制這種行為。根據知識產權方面相關法律,如果商標所有者3年內沒有實際經營使用這個商標,任何人都可以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對該商標作無效處理。”鄭學知說,對一般小經營者來說,不用太擔心商標侵權造成的賠償問題,一般情況下,注冊營業執照的字號注冊具有區域限制,兩個經營者在不同的城市用了同樣的字號經營,各自知名度未跨區域性地眾所周知,只在三五公里內被消費者知悉,消費者不會產生混淆,相互不會產生侵權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