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訊】國內罕見!一件專利兩次許可,合同總額達11.28億
作者:俞陶然
發布時間:2021-01-22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完成公示,將中國發明專利“增強激動型抗體活性的抗體重鏈恒定區序列”及其國際同族專利一個靶點的專利權以獨占許可方式,授權上海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實施,合同總金額約3億元,外加銷售額提成。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這件中國專利的其他靶點以8.28億元合同總金額外加銷售額提成,獨占許可給了蘇州一家企業。
“這種把一件專利拆分,許可給兩家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案例,我在國內還是第一次見到。”上海市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壽仁說。
為何要進行專利拆分許可?
為何上海交大這件專利采取了拆分許可的方式呢?
據悉,在上海交大開啟此項目研發時,早有國內外許多同行已在這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如果以當時的實驗數據申請專利,很可能得不到較大保護范圍的授權。為了規避專利侵權風險,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幫助設計了多項實驗,利用新的實驗數據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此后又申請到美國、歐盟和日本專利。經過這種專利價值培育,科研團隊申請的中國專利成為“平臺型專利”,覆蓋多種腫瘤和多個藥物靶點。
由于是“平臺型專利”,代理公司決定以以獨占許可方式把各個靶點的專利權授予多家企業實施。因為,企業的財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整個專利許可給一家企業,一些靶點的新藥研發就會被擱置,而拆分許可讓專利實施轉化得到最大化,有效避免對科技成果的浪費。
獲得一個靶點專利權的上海企業表示,將利用專利技術,開發以多種實體瘤和血液腫瘤為適應癥的創新藥。目前,他們正在開展臨床前研究,計劃今年底向國家藥監局申請臨床試驗批件。如新藥今后獲批上市,合同金額總計約3億元,包含研發、銷售里程碑付款。
其實,“專利拆分許可”模式在國際上較為常見,在國內卻是新鮮事。究其原因,是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識產權專業化管理普遍較弱,全過程管理體系有待完善,技術轉移復合型專業人才亟須培養。
“專利拆分許可”在國內罕見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實施專利許可的比例不高,多為專利轉讓。“許可好比租房子,轉讓好比賣房子,前者的操作更靈活。”吳壽仁說,“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8號文要求,強化科技成果以許可方式對外擴散。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應提高專利普通許可、獨占許可的比例,這有利于實現專利價值的最大化,也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后續研發和完善。”
相信,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將提高知識產權管理運營能力,提高專利許可比例,實現專利價值最大化,讓中國專利達成由“量變”到“質變”的過渡!